小說
第140章 只是一個失誤,還沒寫到這

這是無意義文本,爲了替換上傳錯的章節的!下文都毫無意義,等我接下來更新修改!

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後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後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爲文章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後﹐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爲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後說:"愈之爲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馀。"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並爲後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家﹐雖以復古爲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他們既強調"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並崇尚創造﹐主張"惟古於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韓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他們所作的古文﹐實際上是一種新型散文﹐從當時口語中提煉而成爲一種新的書面語言﹐有自己的個性與時代現實性﹐也有部分較爲艱深僻澀的﹐但非主流。

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夫文靡於隋﹐韓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韓。"(《與李空同論詩書》)﹐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愈的所謂古文與先秦漢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的。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個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指的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孔氏古文",稱後者爲"史籀大篆".古文和籀文的分別是地區性的差異。古文出於壁中書,古人尊經所以放在籀文之前 ,其年代不一定比籀文早。 許慎說:"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又說:"壁中書者,魯恭王(公元前155~前129)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使用時間是不長的。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下令焚書,各地掩藏不一定都有極早的寫本,一般總是當時的通行本。 即使有孔子所書六經也不過公元前500年。許慎說他所用的資料"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大約都是漢代古文經學家輾轉摹寫的。它和小篆有差別,許慎從中採用了500多字,約合小篆的1/18.古文的特點,如一、二作弌、弍,增加不必要的繁飾,禮、?作禮、棄,作出大膽的省簡,都不是原始漢字的形式,是應時代需要而產生的。

王國維作《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有很好的意見。籀文行於秦可考而信。古文經出於鄒魯儒生之手,也是事實。但是說有"六國古文"則未免武斷。當時"諸侯力政,不統於王,分爲七國,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政治上沒有統一的政權,經濟上沒有統一的市場,不可能有六國共同使用的文字。王國維習於戰國縱橫家言,以"合縱"與秦對立,不知道軍事聯合是一時的,語言文字自發地統一則需要較長的時間和一定的條件。各地發現戰國文字資料很多,如長沙繒書、侯馬盟書、溫縣盟書、江陵信陽長沙簡策,以及平山縣中山國銅器、新鄭縣韓國兵器等各種文字資料,但是找不出和《說文》古文相同的"六國古文".許慎所謂古文大約就是鄒魯(也許還有齊)儒生習用的文字。 魏正始(240~248)三體石經中,首列古文,只刻成《尚書》、《春秋》(見圖),即許慎所謂《書》孔氏、《春秋》左氏,和《說文》古文來源相同,字形偶有不同,可能是古書抄寫中的訛誤。這是研究古文的寶貴資料。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宋代郭忠恕《汗簡》、夏竦《古文四聲韻》等,都保存一些古文經中的古文。

未完待續
推薦給你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