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表情隨着觀看變得異常豐富多彩起來,看到太子李承乾的結局時表情透露出來的後悔心痛自責慶幸,特別是聽到旁白解說時,明白了自己這個父親也不稱職,教育方式也存在重大問題,自己找的10幾位輔助之臣也存在嚴重的失誤。自己過於寵愛老二李泰,也種下了禍因。
是自己一步步的逼着兒子走向了不歸路,還牽連無數大臣。嗐!,幸好有仙師的神器揭示,現在一切都爲時未晚。
當看到自己死後兒老9李治繼承皇位,將大唐管理的井井有條,越發強大。先後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使唐朝版圖達到最大甚是欣慰。
自己也牢牢記住進獻讒言殺害歸降的東突厥可汗之人,以後定然要好好炮制。
李治也如同自己般英年早逝,只比自己多活了四年。看來這腦疾果然是遺傳之病,希望仙師的藥能起作用。
當看到自己李家的基業居然被那武則天武媚娘所奪,連國號都改爲了大周,當下殺心四起,恨不得現在便趕回御書房,下旨將這武家滅族以消心頭之恨。
只是看到後面武則天的政治能力,執政時做出的政績、死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還有後世的評價殺意漸消。
如此奇女子,縱使有諸多污點,也可稱之爲女中豪傑,甚至比大多數男性做得更爲出色。殺了她未免太過可惜,要從長計議,要不將她送給仙師???!!!甚好甚好,就這麼辦!
看到李隆基治理下的大唐日益興盛,萬國來朝,日本、南詔、新羅、渤海等國遣人學習唐的制度、文化,自長安向西萬餘裏,仍是人戶相望、桑麻遍野。天寶十四載(755年),全國統計戶口有900餘萬戶,5200餘萬口,達到唐朝統計戶口的最盛
李世民不由得拍手叫好,又看到那繁華無比的盛世大唐因承平日久,國家無事,李隆基逐步喪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滿,開始追求奢欲、倦於政務。在天寶四載(745年)納楊玉環爲貴妃後,玄宗更加沉溺酒色、驕奢淫逸。最終毀於寵幸楊玉環、楊國忠、外臣安祿山造成的安史之亂。
偉人說的好,這唐玄宗不會做皇帝,前半輩會做,後半輩不會做。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使得唐朝元氣大傷,由盛轉衰。此後,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並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制也無法實行。安史之亂後人丁銳減,土地大量荒蕪。藩鎮勢力壯大,藩鎮割據的現象在代宗朝後逐漸形成。
大唐由盛轉衰飛流直下。
李世民看到最後朱溫逼哀帝禪位,唐朝至此滅亡時,不由得發出長長嘆息。
從政治的角度分析,唐朝的滅亡,主要有三大因素: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和朋黨之爭。不過,壓倒唐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竟是季風氣候。
唐朝宦官的權力逐漸擴大是從唐玄宗李隆基開始的,當時諸王和公主要稱宦官高力士爲“阿翁”,駙馬稱其爲“爺”。
唐朝後期的皇帝大都是由宦官擁立,這些皇帝們不但無權插手中央政權,甚至連性命都不能自保,唐朝晚期唐憲宗、唐敬宗竟被宦官所殺,趙高直呼內行。
唐睿宗時期,爲了保衛邊疆地區,唐朝在邊疆地區設置了節度使,之後這些節度使手握重兵,對中央政權造成一定的威脅。
節度使可以擁兵自重,割據一方,是實際上的土皇帝。他們壟斷了地方的稅收,藩鎮之間以及藩鎮與中央之間爲了爭奪人口和土地,不斷進行着戰爭。安史之亂更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直接原因。
出現在唐後期的朋黨之爭造成了朝廷的內鬥,極大消耗了唐王朝僅餘的氣運。
唐朝中央官員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靠門蔭入仕的官宦貴族子弟,一是科舉出身的官員,他們大多來自庶族地主。
這種黨派之爭在明朝也有,也在明朝末期尤爲嚴重,東林黨直呼內行
唐王朝統治晚期,罕見的季風氣候異常致使全國災荒連連,影響了農業生產,成爲引發農民起義的因素之一。
大明朝則是因爲小冰河氣候造成的連續多年糧食減產,也是引發農民起義的原因,北方的後金也因爲牲口凍餓而死食物短缺入侵中原,居然一舉攻下了大明,由建奴變成了主子。哎、、、、、
封建王朝的統治極爲脆弱,一場氣候巨變就會引起王朝更替。幾千年來幾乎都是如此、、、、
李逍遙看到李世民的惆悵與沉思,也不打擾。
只是默默的掏出一沓的《偉人選集》及《偉人讀24史》遞了過去。又打開了各路專家們關於大唐滅亡的原因分析集錦,從經濟、政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地理氣候,全球大局整體全方位的分析。
李世民的沉思也被打斷,接過厚厚的一摞書籍後,先放到一旁,打算日後細看,先專心的投入到分析視頻中,頻頻點頭,不斷的發表贊嘆與認可。
當看到大唐地圖與全球地圖的對比時,李世民又情不自禁的發出了驚嘆聲。他雖然知道除了大唐外這世上還有許多國家,比如吐蕃、大食、西秦、天竺等等,卻沒想到還有更多遼闊的大陸等着他去徵服,被野人佔着甚是可惜啊,特別是非洲、南北美、大洋洲、看起來都很是肥美。如果能把大唐子民遷移過去,是不是就能解決糧食問題和人口問題了呢?遇到災年的時候從別的區域調集糧食互相支援是否可行?
李世民看完分析後,又陷入了沉思。
期間太監通知李世民回去用膳,皇後公主們都在等着,李世民問過李逍遙的意見後,便將太監打發了回去,不要再來打擾。
李逍遙掏出自熱火鍋等各種美食和李世民邊看邊喫。
兩人喫完後,李逍遙開口說道:“陛下,關於王朝興衰輪回,我有一點不成熟的建議,不知陛下是否願意聽聽。”
李世民來了興趣說道:“仙師,快快請講,我洗耳恭聽”
李逍遙笑道:“陛下的政治智慧要遠勝於我,一點淺見,陛下聽聽便是。”
“華夏國的百姓深受儒家文化的燻陶,是世界上最知足最好管理的百姓,只要還能活下去,哪怕日子再難再苦也不會造反。這一點陛下認同嗎?”
李世民略一思索點頭道:“仙師說的極是,縱觀歷史,確實如此。”
李逍遙聞言點頭接着說道:“所以說,爲政者要想方設法讓百姓豐衣足食、人有所居,百姓們過的好又有誰想着造反呢?畢竟可是風險極大的活動,全家掉腦袋的事,要不是實在活不下去了,誰會放着好日子不過,走上這條不歸路呢?”
李世民對於百姓起義造反深有體會,畢竟他今天的地位也是從戰場上得來的,對於荀子所說的"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句話理解深刻,異常認同,所以他繼位後,對於百姓也是極好
"朕常欲賜天下之人,皆使富貴,今省搖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則富矣。敦行禮讓,使鄉闖之間,少敬長,妻敬夫,此則貴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聽管弦,不從畋獵樂在其中矣!"
歷史上的李世民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李世民從方方面面,林林總總,爲子民從溫飽到尊嚴到社會文化提供了富和貴,踐行了自己對天下人人富貴的宏願。“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爲災,米谷踊貴,突厥侵擾,州縣驗然。帝志在憂人,銳精爲政,崇尚節儉,大布恩德。是時,自京師及河東、河南、隴右,飢懂尤甚,一匹絹才得一鬥米。百姓雖東西逐食,未嘗嗟怨,莫不自安,至貞觀三年,關中豐熟,鹹自歸鄉,竟無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從諫如流,雅好儒術,孜孜求士,務在擇官,改革舊弊,興復制度,每因一事,觸類爲善。初,息隱、海陵之黨,同謀害太宗者數百千人事寧復引居在右近待心術豁然不有疑阻。時論以爲能斷決大事,得帝王之體。深惡官更貪濁,有枉法受財者,必無救免。在京流外有犯贓者,皆遣執奏,隨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更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圖圍常空,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皆不蠻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引自《貞觀政要.政體第二》
所以此時李世民對於李逍遙所說的也是極爲認同,畢竟歷史上他確實也是這麼做的,甚至做的很好,爲後面的大唐盛世、萬國來朝,成爲當世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中國古代歷史的巔峯,真正的大國氣象,(ps:咱們現在追求的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要回到盛唐啊!我們不是崛起,我們只是復興,我們只是拿回曾經屬於咱們的榮耀與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