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
第432章 國子監辯論 1

古往今來,讀書人都是社會最重要的力量,按照“士農工商”排序,讀書人穩居於“四民”榜首,足以說明讀書人在社會中的分量和話語權。

國子監,朝廷最高學府,集聚大燕各地優秀的才子和勳臣子弟入學,在朝野有着巨大的輿論力量,不管是朝堂大佬。還是天子,都不敢小覷這代表整個天下讀書人臉面的地方。否則,被這些憤青一般的讀書人寫成詩文、弄成曲子罵成千古罪人都有可能。

此次申萬千上書朝廷,要對北唐開放糧食禁令,引起朝野反對,國子監的大部分學生和在京的各地學子也在反對申萬千的行列。經過朝堂的兩次廷辨,尤其是申萬千暴出賬簿,一些反對申萬千的官員沉默後,這些個學子和都察院的御史們便成了反對的主力。

上宮門請願,寫詩文罵申萬千,甚至指桑罵槐罵天子,學子們有些肆無忌憚,讓身爲清流中一員的當事人申萬千頭疼不已,也讓宮裏的天子非常惱火,不過,惱火歸惱火,天子對不能打又不能罵的學子們也無可奈何,只能想法子跟他們講道理。

申萬千弄出來的事,肯定要申萬千去跟他們講道理了。於是,天子下旨,讓申萬千和大家到國子監就是否對北唐開放糧食禁令在國子監進行辯論,待辯論過後,再在朝堂之上廷議該項國策。

正統十五年臘月十三日,借口生病躲在府裏十來天的慕容南出府了。他穿着一身普通讀書人的衣服,帶着幾個換裝後的王府侍衛,一路極其低調的出行。

今天,按照天子的意思,慕容南是要去國子監參加申萬千視與天下學子的辯論。不過說是去國子監,他出了府門卻沒有直奔國子監而去。離開王府後,他拐了個彎,跑到吳老漢的早餐鋪慢慢悠悠的喝了碗熱牛肉湯,填飽肚子後,這才帶着吳鐵柱幾個侍衛往國子監走去。

慕容南慢悠悠地到了國子監時,沒人出來迎接他,連門衛也因他低調的穿着和出行方式沒有認出他的身份,以爲他只是來參加辯論的在京學子,朝大門裏面的院子指了指讓他們往裏走即可。

進了國子監的大門,慕容南循聲而去,只見國子監學堂前的院子烏壓壓近千號人,有坐着的,也有站在的,還有趴在樹上、院牆上的,不過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屋檐臺階之上申萬千所在的方向,聽着他和前面幾個說話賊大聲的人慢條斯文的互懟。

有句話說的好,反對我的人那麼多,你算哪一個?沒點實力和名氣,想要在來人這麼多的場合上前與申萬千辯論,幾乎是沒啥機會,故而來的大部分人只能做個搖身吶喊的觀衆,聽聽申萬千跟那幾個名氣大的在京學子和名士代表大家與申萬千辯論。

要不要對北唐開放糧食禁令,申萬千站在比較務實的角度,主要從貿易稅收和禁令之下糧食走私屢禁不止兩個角度作爲着力點,論證自己建言朝廷對北唐開放糧食禁令的觀點。

相對申萬千的務實,持反對意見的學子們就比較虛了。他們從禁令乃祖制不可更改和開放糧食禁令就是資敵兩個高度來堵申萬千的嘴。

開放糧食禁令,讓糧食進入北唐就是資敵,這一點,申萬千早有準備,拿出一系列的數據來說,就算開放糧食禁令,從大燕進入北唐的糧食也是可控,遠達不到讓北唐紓困的後果,也就不存在資敵不資敵的說法。

申萬千不愧是做過戶部尚書的人,他用他的專業,把開放糧食禁令給大燕帶來的好處算的一清二楚,讓那些個悶頭苦讀、不事生產、不通民生、對政見時務一知半解的年輕學子們啞口無言,想反駁都說不出話來。

不過想要讓學子們就此贊同自己的觀點,還是有些難度。學子們認爲,對北唐的糧食禁令乃朝廷祖制,從太祖立國之時就有了,決不能因爲一點點眼前利益就更改祖宗之法、,把敵國北唐養大,毀掉大燕百年基業。

針對祖制、祖宗之法這個說法,別說申萬千了,就算是天子也不能直接反駁,只能迂回的說,咱們後人需因時因地做出調整、改革政策才能讓大燕更爲強大、繁榮。不過這種迂回的說法有些硬說的感覺,加上申萬千沒有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反駁學子們的這個觀點,弄得沒法說服學子們,反而讓他失去了不少分。

辯論不可謂不激烈,但誰也沒法全面說服對方。這時,有個坐在前面一直沒說話的學子從位置站了起來,朝前面站着的申萬千看了一眼,一臉鄙視道:“申大人,你我都是讀書人,而且你是前輩,學的都是聖人之道,聖人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對北唐是否開放糧食禁令,怎麼前輩你一口一句說的都是利和銀子呢?”

直接說申萬千是個“小人”,這人說話有些過分了。這人一直沒說話,一說話話裏話外就是諷刺鄙視的意思,幾乎算是對着申萬千吐口水了,絲毫沒有給身爲前輩的申萬千面子,這讓所有人都有些驚訝,頓時場面鴉雀無聲。

申萬千身份和在讀書人中的地位擺在那,按說作爲一個後輩,不管心中咋想,面子上都應該給予人家尊重,不能像這人一樣,當着所有人的面子直接開罵。

旁邊的人拉了拉他,想讓他別亂說話,卻沒想到這人連旁邊好友的面子也不給,直接甩開人家手,往前走了幾步,離臉上有些難堪的申萬千近了幾步繼續說。

“前輩,剛你說了那麼多,有一點,學生非常不贊同,你說開放糧食禁令,有利於我大燕,且利大於弊,學生想問,如果有利可圖我們就要去做,那我們這些讀聖人之道的人與商賈之人有何區別。”

“爲了蠅頭小利,我們不惜違反祖制,讓糧食從大燕的土地上進入敵國北唐,難道除了利,前輩就沒想過其他的嗎。”

“想想守在邊境上防止北唐人入侵的幾十萬大軍,想想這些年死在北唐人的同胞,想想咱們與北唐人的仇恨,咱們有什麼理由讓糧食從咱們的土地上流進北唐呢?”

本章已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