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
第351章 第三百五十一章

第三百五十一章

於是,原本犒賞大軍的慶功宴,倒變成了南北會盟國首領的會面。諸國之所以這麼積極,犒勞大軍還只是其次,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怕這南離、北禺兩國,聯合起來在他們未參與的情況下,就重新瓜分了佔領來的土地和城池。

雖說佔領國土的劃分規則,早在會盟之初便已經定下,但誰知道那兩國會不會有變?畢竟盟軍之中,那兩國出兵最多,出力也最多,現在兩國又是姻親關系。若那兩國恃強凌弱,真要改了那規則,他們雖不能奈何這兩國,但也可早做打算才是。

蕭韶收到各國國君或特使,也將前來犒勞大軍的消息後,便已經知曉了這些人的真正目的。對此,他倒沒有表現出任何不快之意,畢竟各國這麼積極犒賞大軍,對提振士氣有利無害。至於做出那破壞團結的事,南離和北禺當然不至於,做出如此短視和愚蠢。

因此,這場各懷心思的犒賞慶功宴,在南離王特意重申了會盟時,定下的佔領國土的劃分規則後,氣氛十分融洽。各國君王和特使,似乎都沒了平日裏那高高在上的威儀,各個顯得十分平易近人。

對參與了湯池城一戰的將士,都親自上前斟酒,以茲君恩;對陸續調集而來的將士,也親切問候,以示鼓勵。這場似乎沒有了上下級之分的犒勞宴,直到子時喧囂之聲方才漸漸停歇。

這場犒勞宴是在湯池城外的大軍駐地舉行的,因此,酒席散後,諸位國君和特使,都紛紛回了湯池城內,在事先安排好的館驛歇下了,只除了少數幾人繼續留在了大軍駐地。

月色之下,兩人共乘一騎,月光將馬上兩人的身影拉長、變形,隨着光影的轉變,又疊加在了一起,仿佛變成了一人。

蕭韶抬頭看着天上的圓月,帶着些模糊的醉意道:“都過了十五了,這月亮還是這麼圓啊......”隨即他看了看周圍的景致道:“我們這是要去哪兒?”雖然他對湯池城不熟悉,但看着樹木叢生的環境,也知道這不是回城的路。

阿史那諾微垂下頭,湊到他耳邊低語道:“帶你去個好地方!”

帶着些酒味兒的微熱氣息,若有似無的拂'過蕭韶耳'際和脖'頸後方,帶來一陣麻羊,從耳後傳到了他心裏。席間,兩人都喝了不少的酒,加上這幾個月未見,此時兩人的身題,都有些閔感五內。

再加上倆人身題帖得如此之近,有任何變化,彼此都一清二楚。見狀,蕭韶便也放松身題,依偎在阿史那諾懷裏,微抬起頭來,和他低下的脣,觸碰在了一起。

難得懷裏人如此“投懷送抱”,還這般主動熱情,阿史那諾當即回以他的熱情,一手託着懷中人的後腦勺,和他脣舌共舞起來。這一吻一開始還帶着些相思和纏綿,在月色之下,倒頗有些情至。只是隨着親文的加深,到後來審題裏,最原始的漁網被激起,旖旎饞面忽然就有了燎原之勢。

待到兩人分開之時,氣息都有些不穩。好在小黑這匹神駒,於千軍萬馬陣前、屍山血海中走過來的,可謂是見慣了大場面的,對此時背上兩人的小場面,很是淡定,連每一步的步伐間距都沒有任何變化。

兩人四目相接,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可望......蕭韶還在腦海中做着掙扎,這荒郊野外的,又是在馬背上,雖說這四周沒有人,還有夜色的掩護,可是......是不是有些荒唐呢?

阿史那諾在月色之下,見人春上還泛着水光,沒燒燕郊全是春意,見到如此美景,他還有幹看着的理由嗎?

(認慫了,爲了審核,只能刪掉了)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必以賤爲本,高必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其以賤爲本耶?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這倒不是阿史那諾不想要,而是兩人分別了這許久,他備下的東西都掛在馬鞍的行囊裏,他也沒料到自己在馬上就韌不住了。所以,他不得不提前做足功夫,避免'手上。只是,見人韌得難受,他自己也有些沉不住氣了,便加快了收下的動作。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無爲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本章已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