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城知縣領着人到錦衣衛的大營,假裝送糧的當晚,不幸跌入懸崖犧牲了。
在這個消息傳回京城之前,林會紀先給小胡爺去了封信,信中先把小胡爺奚落了一頓,讓他務必再把郭飛的情況好好查一查。
又把自己親眼所見親耳聽到的關於郭飛的事情。一五一十寫進了信裏。
最後才讓小胡爺將功補過,必須去在京城替他轉寰一下,嶧城知縣絕對不能再是太子和三皇子的人。
因爲嶧城離蘇州府太近了,必須安排一個自己人守在這個關口上,要不然蘇州府以後進退兩難,和京城之間的聯系可能就得斷送在嶧城這個小城上。
解決掉了嶧城知縣後,林會紀並沒有如先前所說的,在錦衣衛大營住上兩晚,而是當晚就自己帶着所有人趕往了嶧城。
嶧城如今羣龍無首,他正好可以過去暫行監管之職。
再加上嶧城是離蘇州府最近的城池,他們守在嶧城,派人打聽蘇州府的消息也容易一些。
郭飛見寧王要走,也立馬吩咐,手底下五千錦衣衛立刻拔營,護送寧王去往嶧城。
名義上雖爲護送,實則更像是賴上了寧王這棵大樹。
因爲他總算看出來了,雖然這個寧王病病歪歪的,話不多,也不愛露頭,但人家連營帳都沒出一下,就輕輕松松滅掉了嶧城知縣,絕對是個不露聲色的高手。
他之前一直受制於嶧城知縣,嶧城知縣就像是橫梗在他喉頭的一根刺,咽咽不下去,吐吐不出來,別提多難受了。
如今寧王到了不到一日,就將嶧城知縣鏟除掉了。
背靠大樹好乘涼這個道理他是懂的。
知道太多祕密的人活不長這個道理,他也是懂的。
如今,正因爲他知道了太子太多的祕密,他對太子來說還有用,太子不會立刻要了他的命,但手底下這五千個兄弟卻是隨時有性命之憂。
他自己心裏其實早就意識到了,從他帶的這五千個兄弟離開京城那一刻開始,他們就再也沒有機會回到京城了。
既然如此,他何不隨勢而動?
回不去了,便不回去了!
寧王爺的封地在蘇州府,那他就幹脆帶着這幫兄弟跟隨寧王,在蘇州府重新扎根。
自從想通了這一層之後,心中的這個想法也就慢慢堅定下來。
所以林會紀要走,他怎麼能不趕緊跟上?
王爺到了嶧城,那就是嶧城最大的官。
嶧城的糧食怎麼分?當然也肯定由王爺說了算。
他們只要跟着王爺到了嶧城,就不用再每日眼巴巴地等着送糧的人來了。
嶧城裏有一整個城市的存糧,他這五千個兄弟,雖然人口有點多,但也不是喫白飯的。
王爺手底下就帶了這麼幾個人,到了嶧城,不但要應付嶧城當地的地方官,還要向上跟皇上匯報,向下對百姓恩威並施,有許多的事情需要人幫手。
更別提以後到了蘇州府了。聽聞蘇州府的疫情又有新的情況,十幾年的頑疾不是說清除就能清除的,王爺想要解決蘇州府這顆毒瘤,手底下必須得有一批忠心耿耿的死士才行。
而他手底下這幫兄弟,就是現成的最好用的人。
當他向林會紀提出當夜就拔營,和他一起趕往嶧城的時候,林會紀沒有反對。
他就知道,寧王並沒有因爲他曾經在太子麾下,就對他懷有戒心。
既然答應帶上他們,肯定也是希望他們能爲他所用。
兩個人雖然沒有擺在明面上說清楚,但心裏早就不謀而合了。
嶧城比他們想象的還要小一些,可能這些年,因爲蘇州府的疫情多少也受了些連累。
先不說,很少有人會來到嶧城,就連本來的原住民都搬離了不少。
因爲誰也不知道蘇州府的瘟疫會不會哪天就傳到了嶧城來。
人性都是一樣的,趨利避害!
這並不能怪他們。
但問題是所有留下來的都不是好相與的。
他們既然冒着生命危險留在這裏,肯定要麼是貪戀這裏的權勢,要麼是沒有本事逃離這裏。
也就是說,現如今嶧城住着的人,要麼是這個城市的頂層,掌控着整個城市的資源和便利,掌握着這個城市的生殺大權,所以不願意離開。
要麼是這個城市的底層,終日勞碌也只能掙得一口喫的,勉強糊口吊住這條命。對於他們來說,逃不逃離嶧城又有什麼區別呢?在哪裏活着都很辛苦。他們本也不想再徒勞去另一個地方,再這麼辛苦的活着。
當權的人不好惹,底層連命都不在乎的人,更不好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