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軒:
今天睡到很晚,然後整理了英文作業——外教讓我們寫一本書的讀後感,剛好《小王子》看完了。剛剛又去考試。
你有多鄰國的家庭套餐那就最好了。
我做免費的版本,每天都小心翼翼不要犯錯,但是,不犯錯怎麼能成長呢?所以,學習是有點慢的,如果有了套餐,也許兩年我就可以學到B2。
這麼想一想,好像學英語專業確實有點虧,四年還不一定達到專八。我覺得一定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我也和何嘉穎說了,她也很喜歡。我們這麼操作下去,就有點像在多鄰國上面的老友記了。
果然還是有一個未來的目標,更能讓我們凝聚在一起。
你說到金錢的話題,我也一直在思考。
如果太看重錢了,就可能會失去生活的重心,“鑽錢眼裏了”。但如果不懂得錢,也不會打理錢,不會維護自己的利益,其實也無法真正的懂得生活和享受生活。
享受生活,不是曬太陽就可以了;哪怕最極簡的生活,也需要自身條件去支撐的。更何況,我們的安全感和好心態,就是來自於某種富足的穩態。
我觀察我們寢室的同學們也證實了這一點。比如,大姐柳如茵,也是本地體制內的,而且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是老幹部,姥姥明確說了,老宅子和他們老兩口的房子留給外孫女。她家還有分到的兩套房子,爸爸媽媽還攢了讓她出國留學的錢,據說有一百多萬。
我看她的狀態,明顯特別從容。她做任何事都不會有特別強的目的性,僅僅是因爲喜歡。幫助別人也不會想着要回報,她會覺得“反正總要做點事”。
二姐範樹花狀態就要差很多。會算計每一分錢。也喜歡佔點兒小便宜什麼的。她其實沒做錯任何事,但是就是看得見的狀態緊繃,而且總會大聲把不如意的事情說出來(哪怕她做得都很好)。
舉個慄子,範樹花會在我們想要集體買東西的抱怨,但是出錢;出完錢以後也不能好好享受,又心疼錢,又抱怨又想讓大家知道她在付出。
我覺得從理性上來講,她也知道抱怨沒用,甚至招人反感,但是她的生活狀況,讓她無法不抱怨。而她又不想徹底不合羣,這種擰巴就讓人很難接受。或者說,明知道她有爲難之處,但就是會“敗好感”。
相比之下,三姐四姐她們不僅家庭條件好,而且家庭氛圍也足夠好。她們就是我爲人處事羨慕的樣子。三姐李垚瑤真的要做什麼事就可以大張旗鼓地去做,甚至可以指揮我們班級那六七個小夥子,他們也能無理由服從,感覺氣場就是強大。
四姐田妮兒倒不想麻煩任何人做任何事,但也可以肉眼可見不在乎很多事,從家裏帶很多東西都是一式六份,從來不在乎別人是不是有回禮。
她說,當時生她的時候,媽媽大出血。醫生問保大還是保小,爸爸毫不猶豫地說要保媽媽。
他們一家人都是醫生,她得到的照顧很少,因爲父母都加班到很晚,又只能自己帶孩子,她爸爸會把她搖暈了睡着,然後她爸爸還要閱讀海外文獻繼續學習。
在這種環境下,她很容易相信愛情,對吧?
六妹江禹雖然父母離異,但是媽媽經商,爸爸是處長,她跟着媽媽,也並不缺物質滿足,但可能因爲從小沒有爸爸在身邊,對老男人的疼愛好像難以抵擋。
我自己的不安全感是從有了弟弟以後開始的。
哎浩軒你知道嗎?小學到大學只隔了七年。我弟弟今年上四年級。
我就是我弟弟這麼大的時候,開放了二胎政策,我有了弟弟。
我的寵愛戛然而止。
而我父母有了弟弟以後的努力,肉眼可見。
我從那時候開始,就不再有要停留在家裏,服侍二老、承歡膝下的想法了。
我也是在和弟弟爭寵失敗以後,覺得世界那麼大,我就算沒有了家,整個世界也可以是我的家。
你可以想見當時我是多麼恐懼和害怕。
但是我說服自己的理由就是:在文明社會裏,餓死在異國他鄉的概率,肯定是所有死法中概率最低的。我一遍遍告訴自己。
我當時甚至想過,如果考上大學他們不供我讀書,我自己也可以可以跑出來,活下去。
我媽媽對我就是忽冷忽熱,有時候讓我走遠一點,過自己的生活;有時候讓我留下來幫弟弟一把。
我想,她是有時候會想到自己沒實現的願望,有時候又想後半輩子清閒一些。
而我,只想爲自己而活。
我對所有人的疏離,應該也與此有關。我覺得如果父母都靠不住,我不會指望別人靠得住,甚至給我更多的補償。
我會靠自己活下去。但我同時也希望能與所有人爲善。
可能我和所有人的關系,都是善意大於友誼的。
《小王子》我還打算繼續看一遍。人長大了一定會變嗎?爲什麼大人會變得無趣呢?我們有很多道理需要學習和長大才能領悟不是嗎?那麼我們又該如何保有童真呢?
好的小說裏有好多問題,雖然還沒想明白,但是光想,就讓我覺得幸福了。
不想承認,但是我也想你。
瑞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