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讓文苒等太久,經過十個月的成長,文苒心心念念的弟弟終於來到了她眼前。
小娃娃白白胖胖的,文苒特別喜歡,總是喜歡陪在弟弟身邊。
陶桃看到文苒真的很喜歡這個孩子,也是十分欣慰。
因爲陶桃底子好,雖然是第一胎生產卻很順利。
文修越早就給孩子起好了幾個名字,只等孩子降生以後,讓陶桃在裏面選一個。
後來陶桃選了一個茗字作爲小寶寶的名字。
文茗是文修越和陶桃的長子,滿月酒時,崔姑姑還特意來看望過,看到陶桃氣色紅潤被照顧的很好,也是心滿意足。
文茗小時候也還是乖巧的,只是畢竟是男孩子,越長大也越有點調皮。
幸好有文苒管束,文茗也沒有長歪。
在文茗快三歲的時候,皇帝要工部籌備在江南建造一處行宮,文修越作爲工部侍郎,親自前往。
這行宮的工程量可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
估計沒個三年五載怕是回不來,所以文修越最後和陶桃商量,要全家一起過去。
兩個孩子都挺高興的,他們在家裏雖然有彼此陪伴,但也喜歡到外面玩。京城他們已經玩熟了。
聽說江南特別漂亮,他們就很想去。
陶桃雖然是大人了,但和兩個孩子也差不多,除了京城她還沒去過別的地方呢。
陶桃知道大夏遼闊,但身爲女子無緣去到更多的地方,但現在有文修越,他願意帶自己去外面看看,陶桃也是發自內心的欣喜。
於是一家人就這麼商量妥當,決定前往江南,等文修越修建好行宮再一同返京。
崔姑姑知道此事,也沒有任何阻止,這是他們府中,他們這個小家的事,崔姑姑雖爲陶桃的長輩。
有些舍不得陶桃和孩子。但依然尊重他們的選擇。
只是叮囑陶桃要記得時常給她寫信。
陶桃也舍不得崔姑姑,所以提到寫信時自然連連點頭答應。
很快被皇帝派往江南的大臣相繼出發,文修越沒有帶太多家僕,他們雖然到江南以後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但總歸是要回來的,帶太多人也並不方便。
只兩個孩子的嬤嬤,陶桃身邊的翠兒,再加上文修越身邊的小廝,這些人已經足夠。
等到了江南如有不太方便的,就買兩個下人就是。
因爲是全家一同前往,所以到了江南,他們一家就租住了一處小院安頓了下來。
文修越俸祿有限,並不適合鋪張浪費,陶桃勤儉持家也深知這些道理。
在自家小院,陶桃更願意所有事都親力親爲,像是他們一家四口的一日三餐,到處去採買食材。
即使文修越官職高,到了這裏也是受巴結的主,但因爲文修越持身清白,所以從不接受那些。
陶桃也是見過宮中繁華的,更是對這些視而不見。
他們就像普通的一家人一樣,過着簡單的生活。
就是陶桃發現江南即使繁華,也是有流離失所的人的。
那些可憐人無家可歸,只能以乞討爲生。
陶桃心有不忍,就會做一些喫食分發下去,就是這樣做也不是長久之計。
陶桃冥思苦想終於想到了其他辦法。
陶桃廚藝好,那是在宮中鍛煉出來的,雖然嫁人了,但卻也是她的真才實學。
陶桃想幫到更多的人,最好需要多多的錢財,文修越雖然是她的相公,但照顧這個家爲國效力已經很累了。
陶桃就不想勞煩他,最後的結果就是陶桃決定以自己的手藝開店賺錢,這樣可以讓那些流離失所的人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還可以幫到更多的人。
陶桃畢竟已經嫁給了文修越,做這個決定就不可能不告訴他。
尤其是陶桃也不希望這樣做了讓文修越爲難,她更想得到文修越的支持。
文也幸好文修越並沒有一般讀書人的刻板封建,聽到陶桃想開店賺錢,居然是爲了照顧那個無家可歸的人,還很支持她。
文修越覺得陶桃不僅人美,而且還十分心善,能娶到陶桃真是他一生最幸福的事情。
很快陶桃租了鋪子,先是開了一家小小的點心鋪,還招收了兩個乞兒做徒弟,教他們做點心。
之後點心鋪子漸漸做大,在江南越來越有名。
陶桃又開了一家酒樓,這時能用到的人就更多了,陶桃並不是一個人在忙,文修越也幫了她很多。
對於夫人去做生意了,文修越從沒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
雖然外人看到了會覺得女兒必須在家相夫教子吧,但文修越覺得這樣的陶桃才更加亮眼,是他最喜歡的樣子。
陶桃開的酒樓名叫桃源居,裏面的小二都是之前在街上討過飯無家可歸的乞兒。
因爲陶桃的手藝那是宮中貴人都誇獎過的,所以即使女子開店有很多人不待見,但不得不說桃源居的生意真的很好。
在江南第五年,行宮終於修建好了,文修越也可以回京了。
對於回京後陶桃就要把在江南的生意交出去,文修越怕陶桃不舍,還特意安慰了陶桃一番。
陶桃哪不知道文修越的意思啊,雖然她對自己經營的事業是很喜歡,不過家人卻也很重要。
她是不會爲了這些身外之物而難過的。
“大人想多了,這桃源居雖然是我開的,但目的也就是爲了幫助那些人而已。
在這裏開的,回到京城也不是不行,我還會幫助更多的人的。
但前提也是我們一家過的平穩才行。
只有我們一家平平安安的,我才能放心的去管別人。
要是沒有你們,我做這些也是徒勞。”
陶桃現在過的很幸福,這都是因爲她嫁給了文修越,有了文苒文茗兩個貼心兒女的原因。
去開一家店,幫助別人也是因爲自己過的幸福,才希望別人也擁有這樣的生活。
所以陶桃反過來安慰文修越,讓他知道只要擁有他們,她就心滿意足了。
文修越聽到了陶桃的話,也終於明白了陶桃的意思。
只覺得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很快一家人重返京城,回到了他們闊別已久的家,見到了許久不見的老僕。
以及視爲親人的崔姑姑。
崔姑姑早就得知了陶桃在江南的舉動,對此也沒有說陶桃一句。
甚至在崔姑姑出宮以後還幫陶桃的忙,分擔起她在京城桃源居的事務。
陶桃得償所願,終於可以爲崔姑姑養老了。
而陶桃的小家,也是幸福美滿,雖然她原本只是一個小宮女,並沒有奢求過這些美好。
但她就是擁有了這些,因爲這世上有愛她的人,也有她愛的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