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第43章 竟然有点相信你的“理论”了

瑞莹:

我们今天的计算机基础课,是大家做PPT展示计算机发展和应用。你们也是张老师的课吧?

说起这个来,我就想吐槽。咱们的计算机基础课,在没有电脑的教室里上课。我们的老师可能还没有我知道的多。

葛熊和高伟铭两对情侣是一个汇报小组。因为上次课的时候,汪雨虹和殷慧慧逃课了,不知道作业是什么,高伟铭说,作业做一个PPT上台演示。

汪雨虹说,“这个我会。刚好我还要做一个给老家高中学生宣讲校园的PPT,交给我吧。”

结果昨天晚上,作业被打回来重做了。

因为他们都没准备,高伟铭就临时去大二的同学那里,翻出来去年的演示存档,随便改了点内容,什么“信息安全之我见”,就蒙混过关了。

连水课程的何立新都看不下去了。他说,“这种内容有什么用呢?玩快手直播的老太太都比课堂教的内容多。”

而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老师把PPT作业打回来的理由。他既不是要展示PPT,也明明计算机基础啥也没讲。所以单一任何一个方向,他都站不住脚。

所以,他要的是“用PPT展示计算机未来发展和应用的相关思考”,这下跨界达人,谁都不敢说啥了。我们寝室剩余的四个人是一组,本来我想讲我的App开发的。后来让何立新讲“政府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了。他爸爸主持过政府相关业务的招投标,有很多现成的演示材料。

整个课程快要结束了。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语。不管他了。反正学习是自己的事。这个课程,只看学分就好了。

还是说我们自己的事吧。

瑞莹,看了你的内容,我觉得你的观点挺好的。

动物界雄性只有“种马”价值的,不在少数。“一夫一妻制”更多存在于鸟类之中。昆虫一类更是一个母体孕育一整个族群。

我上次看到一个白蚁蚁后的视频,以后大概有1000只蚂蚁那么大!我都怀疑蚂蚁就是外星人来着。因为我看到普通带翅膀还在找落脚点的黑蚂蚁蚁后,不过比普通蚂蚁大一倍而已。

回到人类世界,如果涉及到战争和征服,那这一定是男人的天下。但如果生活在一个有爱、有期待、有未来的社会里,男人确实需要主动学会去爱,才能得到女人的青睐,才能有一个家。

我们太看重血缘了。其实对男人而言,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孩子。DNA并不能定义爱和家,那只不过是义务的连接罢了。

所以男人才要拼命去做事业吧。这其实也是一场“战争”。获得资源的多与少,决定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也决定了家的构成和质量。

所以你看,明明财务自由的人,不需要家庭去维系生活必须,但他们偏偏更热衷于组建家庭。

特朗普、默多克……这么多老当益壮的人,甚至把精子存储起来也要再结婚。子孙满堂也要再结婚。已经无用了也要再结婚。

这说明到了更高层面的时候,也许感情的需求会更加重要吧。在家里一直了解你欣赏你和懂你的那个人,会比无数外面的女人更加能治愈一个人。

我还没到那个境界,我还理解不到那么多。

但在我小时候,我总幻想中了一个亿的彩票,然后组建一个后宫,红玫瑰白玫瑰都收集好。都爱她们。——后来发现,贪官们就是这么做的。

还有马斯克,也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他是爱繁衍后代,而不是真的爱某个特定的女人。他就是要把自己的DNA多多繁衍下去。

乔布斯好像后期是很一心一意的。但我觉得他其实是觉得这样最省心,不用操心家里和感情的事,方便自己搞事业。

因为传记里他对老婆感叹说:“你看咱们啥都没干,孩子一晃儿就这么大了。”他老婆说,那只是因为乔布斯没在家带孩子而已。

所以瑞莹,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

男人的成就离开了女人,纵然取得了无数成就,感情又该寄往何处呢?

纵然是人间最大的邪恶,又可以战胜世界,那这个世界又有何用呢?

我也认可这是一种觉醒。

我很高兴你能让我觉醒。

我最高兴的是,你让我觉醒,不是让我变得痴迷了一个人,而是让我重新发现自己,然后爱上你的美好。

其实我一直会处于相信和怀疑之间。常常怀疑,常常相信。但我觉得这反而让我变得更好了,这让我的爱变得更好了。

这将会是一段在任何时候戛然而止,我都会感激一世的感情。

或者我可以这么定义:真正伟大的爱,是成长。在成长中有彼此在,永远也不会分开。

的确,有些人据说懵懂之中就这么做了。但我依然为自己觉醒而庆幸,为自己认识到这一点而欣喜。

最重要的是,未来能一直有你。

那么这种成长就会一直继续。

多么美好啊。

昨天还和你说我的App来着,今天数据下降有点明显。而且我也在思考这件事:我做的App肯定可以帮助这些人更好的提高学习成绩,助力他们实现梦想。但是放在整个大环境下,到底有什么用?

因为做App之后发现收入有限,我当时还想着要开发一个帮助大家填报高考志愿的App——张雪峰只是一个人帮助大家做一些方向的选择,我希望自己的App能结合个人的发展和具体的分数,精准填报志愿。

这个App后来没有做,是因为测算后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而且做得好,别人也会觉得自己考得好;做得不好,别人会骂一辈子还可能会举报。

但是,当时做这个App思考的时候,我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每年的招生计划是固定的。

什么意思呢?就像法考、或者雅思就是衡量绝对能力的,达到了就是通过。没有比例限制。

但高考不一样。哪怕所有人都不学习,一年也会录取几百万大学生;哪怕所有人都特别努力,一年也只录取几百万大学生。

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真正地以知识或者能力来判断一个人,不过是划定了一个比例,宣布这部分人可以继续读书而已。

那么,站在这个角度再来看我的App,我所做的事,不过是帮一部分人实现了“弯道超车”。但代价是,其余的人因为少了一分两分,被赶下了高考的独木桥。

我做的对吗?我不知道。

为此我也一直在看其他国家的大学录取情况。我发现亚洲国家普遍差不多。但欧美国家则简单得多或者说复杂得多。

他们的成绩虽然重要,但不是唯一选项。还有很多元素可以左右大学的录取。名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光环,但仅此而已,甚至对很多大学生不构成决定性的影响。

据我所知,德国很多学生因为不想离家远,就放弃了名校;美国很多学生因为哈佛学费贵,就读本州的公立大学。

他们的大学也不是只有一次机会。西班牙25岁之后有专门的读大学的程序,相对更简单;45岁之后还有另外的录取程序。像中国参加高考28次的梁实、参加高考16次的唐尚珺都根本没有必要这么耗着。

他们完全可以去工作,去生活,去gap year,然后继续生活,继续读书。读书原本就是求知,就是快乐的事啊。

我刚才查了一下,唐尚珺今年去大学读书了,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工程专业。这比之前的上海交大和吉林大学都差太远了。

而且他这么大了,读信息工程最多也就是毕业吧?毕竟他报到的年纪,就是很多企业裁员的年纪。考公考编也有年龄限制。

我当时还想着,可以把自己的App推荐给这些人用,炒作一把来着。后来没找到联系方式就算了。

现在想想,人们宣传这些人,看起来励志,其实是让大家继续在死亡螺旋里卷生卷死——因为对于操盘手而言,谁上岸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在里面卷着。

又说多了。我也确实觉得现在能做的太少,我想的又太多。这样不好。

但真想做点事也并不容易。这就像江浙地区小企业特别多,他们需要的小服务也特别多,所以更容易诞生更多的小企业。

但我们的城市里,都是国有企业和有裙带关系的大型私营企业,除了吃喝玩乐,想创业都缺乏配套设施。我也去看过创业园,我觉得看上去还行,但真的去不行。

我觉得在我们城市创业,最好的就是虚拟创业了,写小说,写网文,写公众号,做直播,做电商,虚拟经济最好,而且最好一个人做。像我这种折腾都算“太重了”。累得不行,没多少钱。

如果再创业,我就做游戏直播。

不过,那样天天对着摄像头夸张地大喊大叫,估计你就不会喜欢我了。

所以,现在这样,就很好。

我在。

浩轩

本章已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