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
第43章 竟然有點相信你的“理論”了

瑞瑩:

我們今天的計算機基礎課,是大家做PPT展示計算機發展和應用。你們也是張老師的課吧?

說起這個來,我就想吐槽。咱們的計算機基礎課,在沒有電腦的教室裏上課。我們的老師可能還沒有我知道的多。

葛熊和高偉銘兩對情侶是一個匯報小組。因爲上次課的時候,汪雨虹和殷慧慧逃課了,不知道作業是什麼,高偉銘說,作業做一個PPT上臺演示。

汪雨虹說,“這個我會。剛好我還要做一個給老家高中學生宣講校園的PPT,交給我吧。”

結果昨天晚上,作業被打回來重做了。

因爲他們都沒準備,高偉銘就臨時去大二的同學那裏,翻出來去年的演示存檔,隨便改了點內容,什麼“信息安全之我見”,就蒙混過關了。

連水課程的何立新都看不下去了。他說,“這種內容有什麼用呢?玩快手直播的老太太都比課堂教的內容多。”

而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老師把PPT作業打回來的理由。他既不是要展示PPT,也明明計算機基礎啥也沒講。所以單一任何一個方向,他都站不住腳。

所以,他要的是“用PPT展示計算機未來發展和應用的相關思考”,這下跨界達人,誰都不敢說啥了。我們寢室剩餘的四個人是一組,本來我想講我的App開發的。後來讓何立新講“政府信息化建設與信息安全”了。他爸爸主持過政府相關業務的招投標,有很多現成的演示材料。

整個課程快要結束了。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無語。不管他了。反正學習是自己的事。這個課程,只看學分就好了。

還是說我們自己的事吧。

瑞瑩,看了你的內容,我覺得你的觀點挺好的。

動物界雄性只有“種馬”價值的,不在少數。“一夫一妻制”更多存在於鳥類之中。昆蟲一類更是一個母體孕育一整個族羣。

我上次看到一個白蟻蟻後的視頻,以後大概有1000只螞蟻那麼大!我都懷疑螞蟻就是外星人來着。因爲我看到普通帶翅膀還在找落腳點的黑螞蟻蟻後,不過比普通螞蟻大一倍而已。

回到人類世界,如果涉及到戰爭和徵服,那這一定是男人的天下。但如果生活在一個有愛、有期待、有未來的社會裏,男人確實需要主動學會去愛,才能得到女人的青睞,才能有一個家。

我們太看重血緣了。其實對男人而言,從來都沒有自己的孩子。DNA並不能定義愛和家,那只不過是義務的連接罷了。

所以男人才要拼命去做事業吧。這其實也是一場“戰爭”。獲得資源的多與少,決定了自己的生活質量,也決定了家的構成和質量。

所以你看,明明財務自由的人,不需要家庭去維系生活必須,但他們偏偏更熱衷於組建家庭。

特朗普、默多克……這麼多老當益壯的人,甚至把精子存儲起來也要再結婚。子孫滿堂也要再結婚。已經無用了也要再結婚。

這說明到了更高層面的時候,也許感情的需求會更加重要吧。在家裏一直了解你欣賞你和懂你的那個人,會比無數外面的女人更加能治愈一個人。

我還沒到那個境界,我還理解不到那麼多。

但在我小時候,我總幻想中了一個億的彩票,然後組建一個後宮,紅玫瑰白玫瑰都收集好。都愛她們。——後來發現,貪官們就是這麼做的。

還有馬斯克,也很有意思。但是我覺得他是愛繁衍後代,而不是真的愛某個特定的女人。他就是要把自己的DNA多多繁衍下去。

喬布斯好像後期是很一心一意的。但我覺得他其實是覺得這樣最省心,不用操心家裏和感情的事,方便自己搞事業。

因爲傳記裏他對老婆感嘆說:“你看咱們啥都沒幹,孩子一晃兒就這麼大了。”他老婆說,那只是因爲喬布斯沒在家帶孩子而已。

所以瑞瑩,我覺得你說的有道理。

男人的成就離開了女人,縱然取得了無數成就,感情又該寄往何處呢?

縱然是人間最大的邪惡,又可以戰勝世界,那這個世界又有何用呢?

我也認可這是一種覺醒。

我很高興你能讓我覺醒。

我最高興的是,你讓我覺醒,不是讓我變得癡迷了一個人,而是讓我重新發現自己,然後愛上你的美好。

其實我一直會處於相信和懷疑之間。常常懷疑,常常相信。但我覺得這反而讓我變得更好了,這讓我的愛變得更好了。

這將會是一段在任何時候戛然而止,我都會感激一世的感情。

或者我可以這麼定義:真正偉大的愛,是成長。在成長中有彼此在,永遠也不會分開。

的確,有些人據說懵懂之中就這麼做了。但我依然爲自己覺醒而慶幸,爲自己認識到這一點而欣喜。

最重要的是,未來能一直有你。

那麼這種成長就會一直繼續。

多麼美好啊。

昨天還和你說我的App來着,今天數據下降有點明顯。而且我也在思考這件事:我做的App肯定可以幫助這些人更好的提高學習成績,助力他們實現夢想。但是放在整個大環境下,到底有什麼用?

因爲做App之後發現收入有限,我當時還想着要開發一個幫助大家填報高考志願的App——張雪峯只是一個人幫助大家做一些方向的選擇,我希望自己的App能結合個人的發展和具體的分數,精準填報志願。

這個App後來沒有做,是因爲測算後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而且做得好,別人也會覺得自己考得好;做得不好,別人會罵一輩子還可能會舉報。

但是,當時做這個App思考的時候,我就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每年的招生計劃是固定的。

什麼意思呢?就像法考、或者雅思就是衡量絕對能力的,達到了就是通過。沒有比例限制。

但高考不一樣。哪怕所有人都不學習,一年也會彔取幾百萬大學生;哪怕所有人都特別努力,一年也只彔取幾百萬大學生。

也就是說,我們並沒有真正地以知識或者能力來判斷一個人,不過是劃定了一個比例,宣布這部分人可以繼續讀書而已。

那麼,站在這個角度再來看我的App,我所做的事,不過是幫一部分人實現了“彎道超車”。但代價是,其餘的人因爲少了一分兩分,被趕下了高考的獨木橋。

我做的對嗎?我不知道。

爲此我也一直在看其他國家的大學彔取情況。我發現亞洲國家普遍差不多。但歐美國家則簡單得多或者說復雜得多。

他們的成績雖然重要,但不是唯一選項。還有很多元素可以左右大學的彔取。名校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光環,但僅此而已,甚至對很多大學生不構成決定性的影響。

據我所知,德國很多學生因爲不想離家遠,就放棄了名校;美國很多學生因爲哈佛學費貴,就讀本州的公立大學。

他們的大學也不是只有一次機會。西班牙25歲之後有專門的讀大學的程序,相對更簡單;45歲之後還有另外的彔取程序。像中國參加高考28次的梁實、參加高考16次的唐尚珺都根本沒有必要這麼耗着。

他們完全可以去工作,去生活,去gap year,然後繼續生活,繼續讀書。讀書原本就是求知,就是快樂的事啊。

我剛才查了一下,唐尚珺今年去大學讀書了,華南師範大學信息工程專業。這比之前的上海交大和吉林大學都差太遠了。

而且他這麼大了,讀信息工程最多也就是畢業吧?畢竟他報到的年紀,就是很多企業裁員的年紀。考公考編也有年齡限制。

我當時還想着,可以把自己的App推薦給這些人用,炒作一把來着。後來沒找到聯系方式就算了。

現在想想,人們宣傳這些人,看起來勵志,其實是讓大家繼續在死亡螺旋裏卷生卷死——因爲對於操盤手而言,誰上岸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在裏面卷着。

又說多了。我也確實覺得現在能做的太少,我想的又太多。這樣不好。

但真想做點事也並不容易。這就像江浙地區小企業特別多,他們需要的小服務也特別多,所以更容易誕生更多的小企業。

但我們的城市裏,都是國有企業和有裙帶關系的大型私營企業,除了喫喝玩樂,想創業都缺乏配套設施。我也去看過創業園,我覺得看上去還行,但真的去不行。

我覺得在我們城市創業,最好的就是虛擬創業了,寫小說,寫網文,寫公衆號,做直播,做電商,虛擬經濟最好,而且最好一個人做。像我這種折騰都算“太重了”。累得不行,沒多少錢。

如果再創業,我就做遊戲直播。

不過,那樣天天對着攝像頭誇張地大喊大叫,估計你就不會喜歡我了。

所以,現在這樣,就很好。

我在。

浩軒

本章已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