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
第437章 風向的轉變

慕容南語不驚人死不休,從直言否定糧食禁令是祖制國策,到放言與北唐糧食交易可獲得暴利,再到糧食交易能成爲馴服北唐的利器,句句都在顛覆所有人的本有的認知,卻也讓大家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當然,更多的人是結合自己的知識和掌握的現實情況,根據慕他說的那些內容,重新思考開放糧食禁令的意義和利弊。

“我知道,肯定有人會問,糧食的交易,怎麼就能成爲馴服北唐的利器。”慕容南喝了口茶水,潤了潤嗓子,道:“其實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只是覺得有可能而已,但就是有這種可能性,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去嘗試。”

“這些年,因糧食禁令的存在,北唐朝廷把他們餓死的人歸咎於我們,以至於北唐百姓對我們是恨之入骨;今,我們開放糧食禁令,,可以洗刷北唐朝廷誣蔑我們的罪名,而且我們在與北唐糧食交易是憐北唐黎民之苦的王者之道,北唐百姓必定對我們感恩戴德,因爲我們在與北唐糧食交易的過程中,會特別聲明,糧食只買給北唐普通百姓和個人,不賣給北唐朝廷。”

“在往後的交易過程中,我們以糧食爲籌碼,根據北唐缺糧情況,要求北唐朝廷答應我們一些合理的要求;如果北唐朝廷不肯,我們可以減少賣給北唐的糧食,或者提高價格,甚至重新頒布禁令。有喫不飽的北唐百姓在,北唐朝廷想要生存下去,在軍力無法戰勝我們的情況下,他就必須得按照我們的要求來,慢慢的,我們就有可能馴服北唐,甚至可以遙想更大的可能。”

看着臺下衆人激動的神情,慕容南心中不由笑了起來,心說,你們這羣憤青,不是說糧食不能流入敵人手裏嗎,那我就告訴你,我們不是在讓敵人喫飽,而是在掙敵人的銀子,而且還借糧食馴服他們,這個逼格一起來,你們恐怕不會反對,還比誰都贊同了吧。

“南哥兒說的不錯!”一直看熱鬧的晉王站了起來,鼓掌道:“北唐需要糧食,那他就的聽我們的。到時候,就算北唐朝廷不想跟我們交易了,恐怕北唐的百姓也不肯,畢竟餓肚子可不是那麼好受。”晉王見局勢逆轉,慕容南出盡風頭,心感不妙,趕緊出場表現一下自己,省的一會沒自己啥事情。

慕容南回頭看了一眼身後半步的晉王,笑道:“跟北唐的糧食交易,晉王叔可是有經驗,比我知道的多多了。”

“南哥兒,說笑了!”晉王眼中閃過一絲絲怒氣,臉上依然笑吟吟道:“咱身在皇家,糧食交易這種商賈之事,沒有參與過,還是談不上什麼經驗的,不過,我比你年長,知道的或許確實比你多一些。”

說着,晉王不再理會慕容南那意味深長的笑意,面朝大家,高聲道:“在目前的情況下,開放糧食禁令,我們佔盡一切主動權。朝廷直接主導與北唐的糧食交易的話,就可以控制糧食進入北唐的數量和糧食交易的價格,以及交易所有其他事情。換句通俗一點的話講,以什麼樣的價格賣多少糧食給北唐人,全部看我們的心情,大家說這樣的交易,我們有理由拒絕嗎。”

見大家都一副贊同的表情,晉王又繼續說了一大通他對開放糧食禁令的理解和看法,內容基本上跟慕容南講的沒什麼區別,不過,他能引經入典講,加上口才也比較好,說的很是不錯,總之,一下子他晉王成了申萬千堅定的支持者了,而且在他的言語中,他是從一開始都贊成對北唐開放糧食禁令。不知道是爲了減輕別人對自己的質疑還是拍天子馬屁,晉王在言語中暗暗表示,開放糧食禁令,天子高瞻遠矚早就謀劃好了許多事情。

國子監的辯論風向變了時,宮裏天子正和內閣幾位大臣及禮部的人正在商議事情。

聽說是受了那位新進天師的建議,天子打算把登基以來用了十五年的正統年號改了,這不召集內閣和禮部幾位大臣一起商議。突然,一個小太監躡手躡腳的跑了進來,天子身邊的大太監衛菁見狀悄悄走了過去,兩人嘀咕了一陣後, 衛菁回到天子跟前低聲匯報,只見天子臉露喜色。

“今天就到這吧!”衛菁說完後,天子沉思了一會,打斷還在陳述自己意見的內閣首輔唐青山的講話,“內閣和禮部就不用商議了,按朕的意思,擬好詔書,昭告天下,明年改元天壽,大赦天下。”

唐青山等人一看天子決定了,知道自己等人再勸也無多大作用,便起身領命。

“還有個事!”天子叫住要出去的衆人,沉默了一會,道:“關於開放糧食禁令的事情,你們內閣和申萬千商議一下,盡快拿出個章程來。”

大殿內衆人還不知道國子監辯論結果,聽到天子的話心下一驚,然後都看向內閣首輔唐青山,指望他此刻能站出來勸說一下天子。不想違抗天命的唐青山內心掙扎了一下,還是拿出了作爲內閣首輔應有的擔當,低頭道: “陛下,....。”

“對了!”天子打斷了唐青山的話,“商議時,你們內閣諮詢一下南陽王的意思,他或許有好的點子給你們。”

天子沒頭沒尾的話,讓幾個人精般的內閣大臣都沒反應過來,面面相覷,一時間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倒是禮部尚書孔貞雲率先明白過來了,應該是國子監的辯論會上,自己那個學生又搞定了那幫讀書人。想到這,他不由想起前天自己問慕容南對於辯論該有什麼說辭時,慕容南胸有成竹道“一羣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憤青,告訴他們開放糧食禁令能對付北唐就行了。”

“說起南哥兒,他回京之後,朕還沒怎麼正式賞他呢!”天子饒有興致的問道:“衆卿替朕想想,朕當如何賞才好啊。”

這時,就算是傻子也能猜到大概了,何況是朝堂混跡多年的內閣大臣們,但涉及南陽王這種人物的賞賜,大殿內的衆人都不敢亂表達意見,省的自己碰一身騷,就都拿眼瞧着慕容南的老師禮部尚書孔貞雲。

孔貞雲站了出來,斟酌道:“陛下容稟,南陽王回京日短,陛下已恩賞多次,不宜再賞,望陛下三思。”

本章已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