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南语不惊人死不休,从直言否定粮食禁令是祖制国策,到放言与北唐粮食交易可获得暴利,再到粮食交易能成为驯服北唐的利器,句句都在颠覆所有人的本有的认知,却也让大家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更多的人是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现实情况,根据慕他说的那些内容,重新思考开放粮食禁令的意义和利弊。
“我知道,肯定有人会问,粮食的交易,怎么就能成为驯服北唐的利器。”慕容南喝了口茶水,润了润嗓子,道:“其实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只是觉得有可能而已,但就是有这种可能性,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去尝试。”
“这些年,因粮食禁令的存在,北唐朝廷把他们饿死的人归咎于我们,以至于北唐百姓对我们是恨之入骨;今,我们开放粮食禁令,,可以洗刷北唐朝廷诬蔑我们的罪名,而且我们在与北唐粮食交易是怜北唐黎民之苦的王者之道,北唐百姓必定对我们感恩戴德,因为我们在与北唐粮食交易的过程中,会特别声明,粮食只买给北唐普通百姓和个人,不卖给北唐朝廷。”
“在往后的交易过程中,我们以粮食为筹码,根据北唐缺粮情况,要求北唐朝廷答应我们一些合理的要求;如果北唐朝廷不肯,我们可以减少卖给北唐的粮食,或者提高价格,甚至重新颁布禁令。有吃不饱的北唐百姓在,北唐朝廷想要生存下去,在军力无法战胜我们的情况下,他就必须得按照我们的要求来,慢慢的,我们就有可能驯服北唐,甚至可以遥想更大的可能。”
看着台下众人激动的神情,慕容南心中不由笑了起来,心说,你们这群愤青,不是说粮食不能流入敌人手里吗,那我就告诉你,我们不是在让敌人吃饱,而是在挣敌人的银子,而且还借粮食驯服他们,这个逼格一起来,你们恐怕不会反对,还比谁都赞同了吧。
“南哥儿说的不错!”一直看热闹的晋王站了起来,鼓掌道:“北唐需要粮食,那他就的听我们的。到时候,就算北唐朝廷不想跟我们交易了,恐怕北唐的百姓也不肯,毕竟饿肚子可不是那么好受。”晋王见局势逆转,慕容南出尽风头,心感不妙,赶紧出场表现一下自己,省的一会没自己啥事情。
慕容南回头看了一眼身后半步的晋王,笑道:“跟北唐的粮食交易,晋王叔可是有经验,比我知道的多多了。”
“南哥儿,说笑了!”晋王眼中闪过一丝丝怒气,脸上依然笑吟吟道:“咱身在皇家,粮食交易这种商贾之事,没有参与过,还是谈不上什么经验的,不过,我比你年长,知道的或许确实比你多一些。”
说着,晋王不再理会慕容南那意味深长的笑意,面朝大家,高声道:“在目前的情况下,开放粮食禁令,我们占尽一切主动权。朝廷直接主导与北唐的粮食交易的话,就可以控制粮食进入北唐的数量和粮食交易的价格,以及交易所有其他事情。换句通俗一点的话讲,以什么样的价格卖多少粮食给北唐人,全部看我们的心情,大家说这样的交易,我们有理由拒绝吗。”
见大家都一副赞同的表情,晋王又继续说了一大通他对开放粮食禁令的理解和看法,内容基本上跟慕容南讲的没什么区别,不过,他能引经入典讲,加上口才也比较好,说的很是不错,总之,一下子他晋王成了申万千坚定的支持者了,而且在他的言语中,他是从一开始都赞成对北唐开放粮食禁令。不知道是为了减轻别人对自己的质疑还是拍天子马屁,晋王在言语中暗暗表示,开放粮食禁令,天子高瞻远瞩早就谋划好了许多事情。
国子监的辩论风向变了时,宫里天子正和内阁几位大臣及礼部的人正在商议事情。
听说是受了那位新进天师的建议,天子打算把登基以来用了十五年的正统年号改了,这不召集内阁和礼部几位大臣一起商议。突然,一个小太监蹑手蹑脚的跑了进来,天子身边的大太监卫菁见状悄悄走了过去,两人嘀咕了一阵后, 卫菁回到天子跟前低声汇报,只见天子脸露喜色。
“今天就到这吧!”卫菁说完后,天子沉思了一会,打断还在陈述自己意见的内阁首辅唐青山的讲话,“内阁和礼部就不用商议了,按朕的意思,拟好诏书,昭告天下,明年改元天寿,大赦天下。”
唐青山等人一看天子决定了,知道自己等人再劝也无多大作用,便起身领命。
“还有个事!”天子叫住要出去的众人,沉默了一会,道:“关于开放粮食禁令的事情,你们内阁和申万千商议一下,尽快拿出个章程来。”
大殿内众人还不知道国子监辩论结果,听到天子的话心下一惊,然后都看向内阁首辅唐青山,指望他此刻能站出来劝说一下天子。不想违抗天命的唐青山内心挣扎了一下,还是拿出了作为内阁首辅应有的担当,低头道: “陛下,....。”
“对了!”天子打断了唐青山的话,“商议时,你们内阁咨询一下南阳王的意思,他或许有好的点子给你们。”
天子没头没尾的话,让几个人精般的内阁大臣都没反应过来,面面相觑,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倒是礼部尚书孔贞云率先明白过来了,应该是国子监的辩论会上,自己那个学生又搞定了那帮读书人。想到这,他不由想起前天自己问慕容南对于辩论该有什么说辞时,慕容南胸有成竹道“一群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愤青,告诉他们开放粮食禁令能对付北唐就行了。”
“说起南哥儿,他回京之后,朕还没怎么正式赏他呢!”天子饶有兴致的问道:“众卿替朕想想,朕当如何赏才好啊。”
这时,就算是傻子也能猜到大概了,何况是朝堂混迹多年的内阁大臣们,但涉及南阳王这种人物的赏赐,大殿内的众人都不敢乱表达意见,省的自己碰一身骚,就都拿眼瞧着慕容南的老师礼部尚书孔贞云。
孔贞云站了出来,斟酌道:“陛下容禀,南阳王回京日短,陛下已恩赏多次,不宜再赏,望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