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

不懂佛法,我不敢胡說八道。

我繼續問:“你念佛多年,有沒有達到四禪或是八定?”

“不修禪定,一直念佛號。”

“有沒有念到一心不亂,晚上睡覺都在念佛?”

唐阿婆接過王素珠遞過的茶水,淺淺啜飲:“以前能認真念,總共念了五百萬阿彌陀佛的佛號,夢裏偶爾會念佛。現在年紀大了身體不好,打坐一個多小時都不舒服。以前每天快的能念四萬句佛號,現在老糊塗不行了。”

證明努力精進:“念佛有幾種類型,有口頭持名念佛、觀想念佛、看像念佛、用心念佛。你是哪種類型?“

“口頭念佛號,一連用嘴念佛號一邊聽。”

“能不能做到嘴脣不動,舌頭不動,用心念佛用耳傾聽?”

她微微失意,搖頭:“沒有,就是用嘴念佛。”

“你念誦五百萬句佛號,是發心求往生,還是求平安求富貴?”

聽到我這麼問,她放下杯子的回答:“剛開始生病了,拿計數器念佛號求平安求健康不要生病。後來人老了想求往生。細算起來,估計有四百多萬佛號是求往生。”

“除了念佛,還修學什麼?”

老阿婆顯得有成就感的自豪,喜滋滋的堆笑:“我念了三十萬次往生咒,拿念珠來計算。”

“你念往生咒是求往生,還是求平安求富貴?”

千舒雨的奶奶快言快語,嗓門沙啞:“往生咒是用來超渡死人,哪能用來求富貴。”

反感她投來翻白眼的神態,我問:“哪部經文上說往生咒是用來超渡死人?”

“殯儀館和火葬場裏經常播放往生咒,就是用來給死人超渡。出家師父早晚都念往生咒,做水陸道場都是念來超度鬼神。”

我再質疑:“哪位佛經上說的?”

她沒看過經文,回答不出來:“阿哲,你趕緊解釋。”

付昊哲遲疑思索,猶豫再三:“好像經文上說念誦往生咒,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臨命終時任運往生。生前不念佛不念咒,死後家人能不能助念往生,我就不太清楚。”

林阿姨有不同的見解,補充道:“念誦往生咒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給亡者念誦應該有效果。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寺院舉行盂蘭盆法會,師父都是念往生咒用來超渡。如果沒有用,高僧大德肯定會指出來。”

唐阿婆的思維清晰,語氣緩慢:“一九八二年,老伴在上海去世。兒女們說路途太遠,就把他送去殯儀館火化再送回來。追悼儀式結束了,兒子給老伴裝殮入棺,聽到播放往生咒。聽說是給亡者做超渡的咒語,我學會了給老伴念誦,希望他能往生。阿鑫病死後,我念誦十萬遍給他超渡。能不能超渡我就不知道,看到別人念了我跟着念。”

王素珠趁緊問:“是不是往生咒不能替亡靈超渡?”

“我沒有說過不能超渡,只是問出自哪部經典。”

唐阿婆倍感納悶,問:“衛警官,哪個咒語是用來超渡?”

“有個叫佛頂尊勝陀羅尼咒,經文上說,不管是新死的還是死了很久,用黃土念誦二十一遍灑在屍骨或是墳墓上,可以讓亡靈往生淨土,這是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一起宣講的佛頂尊勝咒。另外一個咒是毗盧遮那佛說的灌頂真言,也可以用來超渡。”

付昊哲聽聞過尊勝神咒,解釋說:“外婆,前年我送你一張念佛唱片,你說有一首咒語很好聽想學唱。我告訴你說,這是佛頂尊勝陀羅尼咒,凡是聽到了死後不會墜落三惡道。”

她有印象的點頭:“我想學習跟着念唱,人老了腦子糊塗記不住。我不會看經文,沒人告訴我,我也不知道。”

千舒雨的奶奶產生懷疑,陰陽怪氣:“要是這個咒語靈驗,師父用來施鬼超渡的時候怎麼沒念誦?”

“唐朝的代宗皇帝曾經下發過詔書,要讓全國的出家人早晚要念誦佛頂尊勝陀羅尼,用來超渡亡靈。這是皇帝下令念誦的咒語,你說不靈驗我不知該怎麼回答你。”

唐阿婆略顯生氣,揮手嫌棄:“你不懂,不要胡亂懷疑。”

千舒雨的奶奶收斂起高傲的偏見,閉口不辯。

看得出唐阿婆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和話語權,別人沒敢辯解。

其它人圍坐烤火旁邊,沒有吱聲。

付昊哲用手機搜索出來,確認是可以用來度亡靈。她後悔叨嘮,說早知道就念誦佛頂尊勝咒去給老伴和大兒子超渡。

當然,凡是想要移民去極樂世界,聽說往生咒是必須念誦的咒語之一。是否能超渡死後的亡靈,沒有在經典上找到相關記彔。

有朝一日我會給子女留下遺言,將來我快要臨死了,要注會播放往生咒送行,也會播放佛頂尊勝陀羅尼咒。

我接着問:“阿婆,家裏的兒子兒媳贊成你念佛嗎?”

“我住在城北江華鎮,平常由香荷照顧,有時兒子孫子會來探望。家裏設有寬敞的佛堂,他們都支持我念佛。

她女兒充滿關切:“我們做子女都很尊重她,她做什麼我們都支持。原本我弟接她到市裏住,她嫌吵鬧搬到老家去住,我跟老公跟過去照顧。”

觀察她的面相,九十多歲了皮膚幹淨,耳聰目明,命格尊貴有福德。可能人老器官退化,彌漫輕淡的屍臭味。

“你的生活費是靠養老金,還是靠子女贍養?”

“沒有養老金。生活費是老伴生前留下,一半是子女們孝敬。”

“家裏供奉什麼佛像?”

“最初供有觀音菩薩,黃大仙,供奉財神爺和藥師佛,後來請了阿彌陀佛和大勢至菩薩。認識布爾誠上師,他說明王很靈驗,叫我請回家供奉。”

猜得出家裏神佛滿天,我轉頭問:“付經理,有沒有讀過善導大師的淨土法門?

“我家裏有大師的全套著作,印光大師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世,修行淨土的應該以他的專念爲標準。他說,往生西方極樂分爲定善門和散善門兩種,念佛又分專修和雜修兩種。專修就是身體專禮供奉阿彌陀佛,嘴裏專念阿彌陀佛,心裏專想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他態度猶豫,似乎不敢坦蕩點評,“外婆家裏供奉的神像有些多,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算是雜修。”

她女兒了解個中原由:“剛開始是信觀音菩薩,把觀世像請回家裏供奉。後來我大哥生病去世,大嫂罵她說家裏招鬼神了才我哥生病。我媽覺得不妥,又把觀音菩薩送去寺廟。後來我媽生病去香港醫治,聽說黃大仙很靈驗,我媽又請了黃大仙回家。當年弟弟的生意損虧嚴重經常失眠又生病,我媽請了財神像回來供奉。後來去皈依上德禪師,再請西方三聖。”

千舒雨的奶奶扯起嗓門叨嘮,訴責說:“當初叫你不要迷信鬼神,你耳根發軟東請西請,鬧得鬼鬼怪怪的。別說兒媳對你有意見,連我都不敢走到你家裏去。”

林阿姨擺手相勸:“現在已經請回家裏,就要用心供奉,不要再胡說了。”

瞅着唐阿婆的沉默愁憂,我問:“阿婆,你平常拿什麼東西供奉?”

“燒香供奉,供清水、供塑料花、供花燈、有時供水果。“

“每天都要供上幹淨的清水嗎?”

“有時上供,有時隔幾天再換。”

隔幾天換清水,證明不上心:“你供什麼香,每天供幾次?”

“供檀香、沉水香,平常就供這兩種香,早晚燒兩次。”

“晚上供花燈供油燈嗎?”

她反應遲緩想了想,嘆息道:“以前買來的九品蓮花燈,晚上能通電亮燈。前幾年壞了,晚上就沒有燈亮。油燈有時點,有時不點。”

“你是沒有錢買新燈,擔心浪費油錢電錢,還是有錢了不願供燈?”

“有錢的,人老變懶沒有上供。”

注意到她穿金戴銀的華貴,我問:“你手上佩戴的戒指手鐲,是純金的嗎?”

她伸出皺巴枯萎的雙手,眨起渾濁的眼珠看了看:“純金打造的。戒指是老伴當年贈送的訂婚戒,金手鐲是阿朗送的長壽福,銀耳環是香荷送的。”

“你有沒有拿金銀首飾去供佛?”

唐阿婆頓時怔住,沉默得垂下皺巴的眼皮,陷入思索犯迷糊。

別人沒敢吱聲,眼神勾勾瞅着她。

“你給我送來兩盒高級人參,價格昂貴有六千多塊錢。你是專門給我送禮,還是平常能喫到人參?”

“平常隨便喫,子孫和女婿都送上來。”

“有沒有拿人參去供佛?”

“師父說最好供清水供鮮花供燈,對佛恭敬盡到禮數就夠了。”

“每次喫飯喝茶前,有沒有先拿去供佛?”

她眼神黷暗,沒能盡到禮數慚愧之極:“有時去上柱香再去散步,有時喫早餐了再去佛堂上香。”

千舒雨的奶奶心眼狹隘,不贊成的辯護:“供金供銀供人參有什麼用,佛菩薩又不是真的喫掉。擺到佛堂去供品,最後還是自己的。師父說了,念佛就是修心的,心裏恭敬就不要講究儀式。”

“每天一杯免費清水都舍不得供奉,能叫做心存恭敬?可以騙別人騙自己,不能去騙佛菩薩。”我當場質疑,問,“舒雨給我送來兩箱葡萄酒,是不是等會兒又叫舒雨拿回去?”

“這是人情來往,禮品送出去自然不能拿回去。”

我朝她審視的問:“你在家裏供佛嗎?”

“聽說請佛菩薩的神像回家供奉容易招鬼,嚴重的會鬧得家破人亡,一般人不能隨便供養。”

“阿婆,你是迷信鬼神,不是正信。”

她緊繃起富態紅潤的胖臉,口氣訕訕的斜視:“聽說念佛不生病不遭橫禍,我才去燒香拜佛。美國呀歐洲我都去旅遊,極樂世界我就沒有去過。沒有親眼見過,我不知道是真是假,有時相信有時不相信。”

對於不是正信正念的,沒必要去爭辯。

本章已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