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
第301章 第三百零一章

加之現在疫毒肆虐,清河郡內百姓對清河郡侯早已怨聲載道,不滿多日。只待一聲令下,揭竿而起,便是雲從而響應。其次,他們選擇收留從清河郡逃過來,尋求救治的百姓,不僅僅是爲了贏得民心,更是爲了這些百姓帶來的信息。

他們派出的探子再細致縝密,也比不過這些土生土長的清河本地人,更了解那裏的情況。當時有將軍質疑,這些普通的百姓,能知道侯府的機密?可他們忘了,即便高高在上的侯府衆人,也是需要喫喝拉撒的,也是要和郡內的百姓打交道的。

而這次逃過來求治的百姓,雖形形色色各行各業的人都有,但大多都是社會底層人士,這些人士在天災人禍來臨時,是最容易被淹沒的人士,也是爲了活下去,最敢拿命去拼的人們。

如今這個情勢之下,這些湧過來尋求醫治的百姓,無疑便成了點燃清河郡這堆易燃火石的最佳導火索。而就在這個時候,阿史那諾收到了一封從清河郡傳來的密信,看完這封密信後,阿史那諾不得不感慨,天命這個東西或許是真的存在着!

泰亦裏古也沒有想到,當初本是打算用去拖垮阿史那諾的那些人,反而成爲了自己的絆腳石。

大災難的發生,往往是由一件小事引發,而人們又往往會將它忽略,等到事情進一步惡化時,有的人會採取措施,及時止損;但有的人會因爲害怕被追責,選擇欺上瞞下,等到事情發展到無法控制時,早已無力回天。

這場對於泰亦裏古來說的災難,還要從一件小事說起。一個月前,那些跑到阿史那諾屬地去尋求醫治的流民,在康復後大部分流民選擇了還鄉。而出於諸多方面的考量,在和幕僚商議後,他們決定暫緩這些流民的歸鄉之舉。並讓這些流民上報自己的家鄉信息,等官府逐一核實之後,才能歸鄉。此舉本是爲了防止阿史那諾趁機安插探子採取的措施,然而正是這個決定,給他們埋下了禍根。

起初,流民們只是不滿官府的這個決議,不滿官府爲什麼要阻止他們回自己的家,但還是按照官府的要求,一一去做了。但幾天之後,事情起了變化,原本“暫緩歸鄉”的決策,在口耳相傳之中,變成了“禁止歸鄉”。

更多的謠言隨之四起,有人說:官府之所以不讓他們回自己的家,是因爲他們的家早已被官老爺霸佔,他們的草場早已變成了別人的馬場。更有甚者,說那些留下來的百姓,因爲感染了疫毒,又無藥醫治,官府將那些人集中起來,全部“高溫銷毀”了。他們的家鄉,早已是一片廢墟,所以官府才阻止他們回鄉,就是害怕官府銷毀感染者的消息,被他們發現。

一開始,泰亦裏古聽見這個消息,嗤之以鼻,如此無稽之談會有人相信?疫毒起的時候,他就向東渚要過一批物資,也已經分發到各鄉縣裏去了,就算有些地方分得少,但也斷不可能出現傳言中的情形。

其實這些謠言是真是假並不重要,關鍵是這些謠言戳中了泰亦裏古口中,流民們心裏最恐懼的事,他們害怕這些謠言變成現實,害怕原本屬於他們的一切,都被別人剝奪了,害怕他們辛苦了一輩子掙來的東西,全都化爲了虛無。因此這些駭人聽聞的謠言,才會有人去相信。

因此,被阻攔在郡外的流民們人心浮動,更加歸鄉心切。與此同時,郡內的百姓,聽聞離鄉的人竟然要回來了,也開始躁動不安。原本疫毒之下,生活物資已經變得匱乏,他們也只能勉強維生,現在一聽還要回來一批人,和他們爭搶原本就所剩無幾的生存資源,心裏也起了抵觸之意。

於是,現在的情況就變成了,郡外的流民想回去;郡內的百姓卻不想他們回去。到了這裏,官府還是樂得看這些平民之間,相互鬥來鬥去的,正好將流民先前對官府的怨氣,轉移到他們自己身上。

只是,官府還沒來得及樂上幾天,風向就變了。郡內和郡外流民們像是忽然之間達成了統一意見,竟將矛頭轉向了官府。對郡外的流民們來說,是官府將他們阻攔在家門外,阻止了他們回家。對郡內的百姓來說,同樣也是官府派發的物資太少,以至於他們不得不狠下心來,反對鄰裏鄉親們回來。

有了這個認知,大家的目的也很明確了,郡內各處的官府衙門便被推到了這風口浪尖之上。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清河郡侯府內大小的幕僚如果還看不出這是有人在背後推波助瀾的話,他們也就罔稱“幕僚”這個名號了。

泰亦裏古急忙召集衆人商議對策,但爭吵了一天之後,依然沒能拿出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出來。原因很簡單,流民們的主要矛盾,是一個想回鄉;一個想增加每月定時派發的生活物資量。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難,無非是同意他們回鄉,以及增加每月發放的生活物資。

然而就是這看似簡單的兩個問題,決策層卻始終達不成一致意見。要放這些流民回鄉,這個不難,難的是增加每月派發的生活物資。也是到了這個地步,泰亦裏古才知道,原來他嗤之以鼻的那些謠言,竟然不全是空穴來風。

他以爲那些分發到每個鄉縣裏的生活救濟物資,竟然只有一小部分到了那些百姓的手中,剩下大部分不知去向。但這個不知去向,無非是中飽私囊了一些人罷了。照此情形來看,不收拾了這幫中飽私囊的人,就算他同意增派生活物資,也不過是肥了其他人罷了,根源問題也得不到解決。

但現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他還不能隨意去動這些中飽私囊的人,因爲他還要靠着這些人,以及他們手中的兵馬來替自己打天下,或是鎮壓即將興起的暴民之亂。這樣一來,那些流民和百姓不過是動亂他統治的根源罷了。

泰亦裏古雖然受了方漢生十幾年的儒學教化,也聽過百姓對統治者的重要性,但如此緊要關頭,兩害相較,他只能擇其輕。他相信就算是方漢生在這裏,也會贊同他這個決定。

於是,郡外的流民們通過信息核實的人,被允許了歸鄉,剩下的人依舊被攔在了郡外。而這些通過審核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拿得出錢財賄賂審查的衙役。郡內百姓盼望的救濟物資,依然沒有下落。同時,抓捕細作的工作早已在各地祕密展開了。

後來發生的事情,便像是在千裏之堤上發現了一只螞蟻,他們選擇了無視,接着發現了一個蟻穴,他們引起了注意,於是便將這個蟻穴給摧毀了。本以爲能高枕無憂之時,卻發現摧毀的蟻穴旁邊還連着無數個蟻穴,若要徹底摧毀他們,這千裏之堤也將不復存在。

流民們與衙役發生衝突時,便是那第一只螞蟻;他們選擇了無視;等到流民們出現小規模襲擊府衙的時候,他們派人摧毀了這些流民;然而被鎮壓下的流民暴亂卻在清河郡內各鄉縣裏四起,摁下這裏,那裏又起來了。各地星星點點亮起的火光,竟有燎原之勢。

清河郡侯府書房附近,路過的僕從紛紛做着同樣的奇怪舉動,他們踮起了腳尖,撩起了衣袍,緊閉着嘴,放緩了呼吸,盡一切可能不讓自己發出一點聲響來。

泰亦裏古坐在侯府書房內,書桌上是各地呈報上來的流民暴亂折子,耳邊卻是安靜無聲,只有窗外偶爾響起的幾聲蟲鳴。窗外的天很藍、雲很白,看來是個好天氣,然而此刻他內心卻糟糕透了。

書房外輕緩的敲門聲響起,跟着一個聲音輕柔的說道:“侯爺,有急報送到。”因爲聲音放得太過輕柔,聽起來若有似無的,竟有些不似人聲。

“進來。”泰亦裏古靠坐在椅子裏,應了一聲。

來人輕手輕腳的走進來,將那封急報放在書桌上後,在清河郡侯的示意下,又輕手輕腳的退出去了,整個過程竟沒有發出一絲聲響,簡直不像是一個活人該有的動作。

泰亦裏古將那封急報拆開看了,看完之後他將急報隨手一扔,便又靠向了椅背。看見這封急報的時候,他心裏竟沒有多少不甘或是憤怒。心裏第一個念頭,竟然是:終於來了嗎?

這封急報是淈其城發來的,上面說:西襄侯大軍已經兵臨城下,城中老少皆奮力反擊,但糧草輜重儲備不足,已經快要用盡,請求清河郡侯派出兵馬糧草輜重增援。否則城破之時,便是清河郡門戶大開之日。

這哪裏是求救信,分明是威脅信。各地流民的暴亂還未被鎮壓,老四又打過來了。還真是會湊熱鬧,不過也對,換作是自己也不會放過這個大好的時機。嗯,也不對,這個大好的時機,不正是老四制造出來的嗎?

本章已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