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
後村詩話
後村詩話
共 21 章
後村詩話
已完結
葉燮
文學小說, 詩歌散文, 古籍
詩論著作。清葉燮著。四卷。旨在推究詩之本源,探討詩歌創作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分內、外二篇,內篇“標宗旨”,外篇“肆博辨”,體系嚴整。論詩首倡源流正變、沿革因創之... 觀看全部
詩論著作。清葉燮著。四卷。旨在推究詩之本源,探討詩歌創作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分內、外二篇,內篇“標宗旨”,外篇“肆博辨”,體系嚴整。論詩首倡源流正變、沿革因創之說,認爲詩歌的發展是由源及流,由本及末的生生不息的過程,反對執源而遺流或得流而棄源的片面行爲,把沿革因創的辯證統一,看作是詩歌發展的自身規律。同時還認爲時有正變,而“詩變而仍不失其正”,詩歌發展的大勢是“踵事增華”,“因時遞變”。從理論上根本否定了復古擬古的風尚。其次,就創作過程中的主、客體關系,提出了理、事、情和才、膽、識、力之說。理、事、情概括了作爲詩歌表現對象的客觀事物的現象、本質和規律;而才、膽、識、力則綜合了作爲創作主體的詩人的才能、膽量、見識和筆力,四者之中,尤以“識”爲主。所論高屋建瓴,自具系統,識見遠遠突過前人。此外,還把詩人之“胸襟”視爲“詩之基”;又認爲詩無定法,以克肖自然爲法,以及對藝術思維中的虛實相成、有無互立、“遇之於默會意象之表”的認識等,都是深中肯綮之論,部分地揭示了創作的本質規律,把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也是繼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之後,最具系統性的詩歌理論著作。但因其未能擺脫儒家傳統觀念的束縛,因而也就無法把其初露端倪的藝術辯證法貫徹到底。在探討文學發展的規律時,也往往忽視社會生活諸因素的影響,此爲歷史局限性所在。有《己畦集》本、《清詩話》本和人民文學出版社霍松林校注本(1979年版)。
推薦給你
 
 
 
 
 
 
評分
★★★★★
★★★★
★★★
★★
評語
登入
註冊帳戶後你將可以收藏任何小說
電郵
密碼
註冊帳戶
註冊帳戶後你將可以收藏任何小說
名稱
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重設密碼
我們會發送密碼重設電郵給你
已發送密碼重設電郵
電郵
重設密碼
密碼
確認密碼